清朝治河能臣靳辅为何落了个惨淡结局?
封建历代政权更替,往往造成黄河堤防失修,洪沙灾害。
清朝开国时也是如此,而且黄河灾害非常严重。
据统计,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初,到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33年中,发生严重决口的竟有23年;豫东、鲁西、冀南、苏北等地洪水横流,南北漕运一再中断。
一、治河理念与康熙有冲突
“三藩之乱”平叛战争仍在继续,国家的财政拮据,康熙还是下决心全面治理黄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他任命安徽巡抚、出身汉军镶黄旗的靳辅为河道总督。
靳辅、陈潢等由于采用了上游分泄、下游疏浚的准确定位,加之两岸筑有重堤,使得黄河在砀山至淮阳一段的黄河故道迅速得到恢复,河势的稳定使得一度停滞的漕运通道也变得畅通无阻。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河工时又发现了新问题。
他看到虽然黄河沿岸无虞,但是其支流洪泽湖沿岸高邮等地因淤积严重导致湖水位壅高,大片的田地淹没。回京后,康熙决意要疏浚洪泽湖到入海口的下河工程,并表示:“下河必治,所需经费,在所不惜。”
这一次,靳辅似乎没有跟上康熙的节奏。
靳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紧邻着现有河道另开一条新河,称为“中河”。
康熙对于这个巧妙的构思也十分惊喜。但是,当靳辅提出希望在上游继续修一些减水坝,以减轻大洪水对新中河的压力时,但是与康熙在治河观点上的差异就越来越大了。
康熙认为上游的减水坝已经够多了,再说减水坝只是有益河工,并无益于他所关心的洪泽湖的淹没问题,因此命他再详加考虑,康熙是希望靳辅能腾出手来先疏浚下河工程。
凡是有能力的领导人,都希望下属听。
康熙见一直不能说服靳辅,就决定绕开他另行找人来做这件事。
他任命时任安徽按察使的于成龙来负责下河工程。于成龙对于康熙想要干什么心知肚明,到任后立即奏请疏浚下河河道。
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召靳辅、于成龙进京,让二人在朝廷会议上呈述意见。
由于二人仍各执己见,与会大臣也分成两派,不能达成共识。康熙帝多次派人下去调查,但下去的人说法也各不相同,反复多次,仍未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不久后事情却突然发生转机,治河从技术上的争论迅速转化为政治上的争斗。
康熙又对靳辅的信任发生动摇,也招致更多的人向他展开猛烈攻击。
二、性格决定命运
封建官场如战场,风云瞬息万变。入朝为官者趋吉避凶是基本原则,面对当朝皇帝,揣测圣意是居心巨测者的必修课。
靳辅就输在了性格耿直上,看到靳辅“屡屡犯上”,一些对靳辅有不满之意的大臣,趁机联合起来发难,对靳辅进行打击报复。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御史郭诱突然参奏靳辅“糜费帑金”、“攘夺民田,妄称屯垦, 取米麦越境货卖”,弹劾他“听命陈演,抗命犯上”要求严加处分,并声称“去一靳辅,天下万事仰赖。”
靳辅被革职处分,福建总督王新命代替他为河道总督,陈潢也被革去佥事道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也道出了官场的风云变幻。
靳辅自幼知书识礼,九岁丧母,执礼如成人。顺治六年(1649年)出仕为笔帖式,两年后进入翰林院为编修。那时,他对朝廷典章制度已很熟悉。顺治九年(1652年),以官学生的身份被授为国史馆编修,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任内阁中书,不久升为兵部员外郎。康熙元年(1662年)又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康熙七年(1668年),晋升为通政使司右通政,第二年升国史院学士,充任纂修《清世祖实录》的副总裁官,康熙九年(1670年)十月,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侍郎。靳辅在康熙十年(1671年)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在任共六年,以地方军政首脑的身份,做了几件为人称道之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靳辅从安徽巡抚任上被提升为河道总督,官衔全称为“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年他已四十五岁,从此到六十岁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
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靳辅一连上八道奏折。史称“治河八疏”,就是将黄河、淮河、运河视作一个整体,全盘考虑防汛、减灾、通航、漕运等事宜。具体方法上,疏浚淮河、黄河的入海口,使得水流畅通;然后开挖宿迁至淮安的水道(中河),把黄河和运河分流,减轻高邮湖的水势压力;改下埽为打桩包土堵决。
清水潭工程进行期间,靳辅是吃住都在工棚,严查工程质量,遇有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随即返工,对责任人是严惩不怠,除了杖责后枷号河堤,还要赔付返工的全部费用。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水潭工程竣工,只花了9万两白银。此后十多年没有决堤,彻底改变了高邮湖年年修缮、年年溃决的历史。此后,靳辅在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北堤的背河,再经宿迁、桃源,到清河仲家庄开了一条名为“中河”的新河。使黄、淮、运分流,避免黄河漕运180里之险。
高邮、宝应诸湖是由高家堰、翟家坝旁流东注的结果,从此良田变为汪洋,为患下河。又以实测说明,运堤比高家堰堤顶低一丈多,因此建减水坝,在堰堤泄水一千方,在运堤则可泄水一千二百方,这使过去三遭大涨而运堤安然无恙。进而指出,运堤所泄之水,以下河为壑,下河之东即大海,浚海口似可缓解水患,但在清江浦至海的南北千余里范围内,只有庙湾、天妃为过去泄水入海之处,其余皆可以驰马之路,中间的泰州安丰、东台、盐城诸县,地势卑下,形如釜底,止就釜底挑挖,只能增加釜底的深度。如淮水盛涨,高家堰泄水汹涌而来,仍不能救被淹的民田。然后明确提出他和幕友陈潢设计的办法,即自翟家坝起,历唐埂、古沟、周桥闸、高良涧、高家堰,筑重堤一道。此工一成,好处极多,不仅使东堰堤减下之水北出清口,洪泽湖之水不再淹下河,下河十余万顷之地可变沃产,高宝诸湖皆可涸出田地数千顷,再召人屯垦,可充实府库,而且此堤还可以保护高堰,并使行于堤内河上的商民得到便利。在这篇奏疏中,靳辅专门说了些推荐陈潢的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靳辅、陈潢遭诬告革职入狱。随后康熙因数年河道未决,漕艘无误,查实后发觉是起冤案,处理了诬告官员,靳辅虽复出,但心力交瘁,当年病逝,而陈潢已病死狱中。靳辅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为后世治河的重要参考文献。靳辅之后,于成龙、张鹏翮先后主河,基本上沿袭的靳辅治水之略。他的许多方法,至今还在沿用。
至于说靳辅惨淡结局,我不完全认可,在那个年代的河道总督,是一个吃香的官职,由于常年的水患得不到有效治理,引起下游百姓生活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国家每年要从国库中支付大量白银来修复河道,因而朝中各派势力也妒忌靳辅,加之治河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的问题,那怕现在我们也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所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八九年的治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朝中官员提出了不同看法,意见出现分歧,康熙也慢慢地不耐烦了,因为每年要从国库中拨出大量白银,他心痛,所以也开始选择放弃他的观点,但并没有完全怪罪于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他又被康熙重新启用,尽管已年老体衰,却仍决心为治河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他上任不久,陕西西安、凤翔地区遭灾,康熙帝下令截留江北二十万石漕粮,命从黄河运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北)。靳辅接受这项任务以后,亲自督运,水路只能运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然后陆路运到蒲州。因做得出色,得到康熙帝嘉奖。但是他的病日益严重,就在这时他还连连上疏,复陈两河善后之策及河工守成事宜,对如何继续修治黄河、淮河及运河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还上一疏,要求恢复已故陈潢的职衔及过去因讨论河工而受处分的尚书熊一潇等名誉。七月二十六日以后,因发烧不止,靳辅请求退休,被批准。十一月十九日,这位为治河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逝世于任所,终年六十岁。清廷按例给予祭葬。
在这十几年中他先后被弹劾两次,连续闲居家中三年有余,但康熙充分肯定了他的治河经验,一直没有让他闲着,先后三次征求他的建议治理河道成功。
康熙对靳辅的评价:1、辅为总河,挑河筑堤,漕运无误,不可谓无功;但屯田、下河二事,亦难逃罪。近因被劾,论其过者甚多。人穷则呼天,辅若不陈辨朕前,复何所控告耶?/2、朕听政后,以三籓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河务不得其人,必误漕运。及辅未甚老而用之,亦得纾数年之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宿迁雨污分流工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宿迁雨污分流工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